《美国枪之谜》讲述了一个不可能犯罪的故事:复出的西部牛仔影星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枪杀,现场足有两万多嫌疑人;警察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搜查,却一无所获,开出致命一枪的那把枪更是不见踪迹;一个月后,一场一模一样的谋杀再次发生。
时隔数月,这是我读的第五本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推理小说。或许是被其他作品养刁了口味,这本《美国枪之谜》我只能给三星半。一星扣给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半星扣给无效情节和人物。
《美国枪之谜》读后
《美国枪之谜》比起本格解谜,更注重心理诡计,总体风格在我之前读过的四本国名系列里最贴近《埃及十字架之谜》。我对《埃及十字架之谜》的评价不高(详见:周记 | 11.29-12.5 房号,学车,和被动剧透的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的被动剧透),不过这本《美国枪之谜》做到了《埃及》没做到的事——核心诡计玩心理陷阱,实施手法足够惊世骇俗,在最后揭秘时的大反转可以给予读者豁然开朗的舒爽感。
但作为一部推理小说,《美国枪之谜》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细节禁不起推敲,不合理的漏洞过多。
注意:以下涉及《美国枪之谜》和《埃及十字架之谜》的泄底剧透。
这些漏洞离谱到什么程度呢?我打个比方吧:退圈多年的双栖影帝举办复出演唱会,现场粉丝媒体云集,然后台上正要开嗓唱歌的影帝忽然被人一枪打死了。最后发现,其实当时站在舞台上的不是影帝而是他的替身,凶手是混在伴舞里的影帝本人,杀人方式是直接在舞台上对着人举枪扣扳机。
具体来讲:
- 凶手作为一位全国知名、留有大量真人影像、被无数影迷认识正脸的大明星,在“我杀我自己”后,只靠简单的化妆易容,就让在场观众、警察,以及凶手最亲近的人都认不出他是谁了。
- 更夸张的是,文中已经特地强调“死者脸上虽然血污片片,五官却没有太大的损伤”,却依然没人察觉那具尸体不是本人。这不是替身,这是同卵双胞胎吧。《埃及》里好歹还知道砍掉脑袋,怎么还退步了。
- 两次谋杀都在现场几万观众的注视、多角度全程怼脸摄像、周围围了一圈人的情况下完成的,就这,愣是没人捕捉到开枪画面。
- 有尸体,有中弹录像,可警方的弹道分析仍然分析了个寂寞,导致全书除了最后一章外,之前一直在错误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推理。
- 第二个被害者,明明已经知道凶手是谁、知道犯案手法,在敲诈凶手后,心里居然没有升起半点警惕,让自己死在同样的方式下,头铁到令人迷惑。
本书手法足够有新意,逻辑足够顺通,但细节完全禁不起深究。
至于无效情节和人物,算是奎因系列的老毛病了。一群角色各有各的故事线,这很正常,但更合适的做法是分支多线并行,最后拧成一股汇入主线,而不是直接把这些支线砍掉。虽说推理小说必然玩障眼法,但将大批配角弃之如敝屣,直线降格为提都不提的背景龙套,也太简单粗暴了。
最后说说翻译。我读的这本是新星出版社 2019 年夏愉的译本,翻译得比之前那位好多了,在保持原意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本地化转译。不过偶尔遣词造句会过于不拘,连“绿帽”、“大佬”这样的词都冒出来了。另外,时不时会出现和大众翻译版本背道而行的翻译,比如故意把“朱纳”翻译成“迪居那”。
奎因国名系列风格总结
读完五本奎因国名系列,总结一下目前为止我对奎因的大致印象:
-
爱搞大场面。
甚至作者自己也在书中借主角之口调侃道:“我们又回到奎因办案最典型的套路上来了——嫌疑犯多得得用卡车装。还记得那桩讨厌的费尔德案件吗?整座剧场里的人都有谋杀嫌疑!还有那桩法国佬凶杀案,嫌疑犯挤满了百货公司?老夫人道伦离奇地猝死在到处是医生、护士、病人、疯子的医院里。现在可好,又出现了一座运动场!我们下一桩案子恐怕那个罪犯非得把凶杀现场弄到扬基棒球场去不可了,那样的话,我们得把新泽西州的储备军整个调来帮我们稳住七万名观众了。”
-
手法脑洞够大,但细节禁不起推敲。
-
无效人物和剧情过多,情节安排不够细腻。
-
全员刁民,谁先尊重警察谁先输。
上一篇奎因读后感(详见:读书 | 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罗马、法国、荷兰)我就吐槽过:我读过的推理小说中,就没见过这么多不配合警察的犯罪嫌疑人,人人日常怼警察。读完五本奎因后,不得不说,奎因书里全员刁民人设不倒,有持续发扬光大的趋势。
-
天生政治不正确。
由于时代限制,上世纪的作品放到如今变得“政治不正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著名的《无人生还》,1939 年初版中,书中事发岛屿的岛名是带有歧视意味的“黑人岛”(Nigger Island);1964 年再版时,改为了“印第安岛”(Indian Island);2003 年的版本又改称“士兵岛”(Soldier Island)。这是典型的因为历史变化而逐渐从“政治正确”变得“政治不正确”的例子。
但奎因系列“政治不正确”的问题比阿婆要严重许多,那是在字里行间里透出来的潜意识歧视。比如,《美国》中对罗姆人(俗称吉普赛人,但这对罗姆人而言是歧视性称呼)管家朱纳的形容是“只是在奎因父子的谆谆教诲下,他才渐渐把吉卜赛血液里的野性竭力管制在内心的角落里,日复一日地斯文起来,变得规规矩矩——用世俗的说法,叫作‘教养良好’”;在《美国》里甚至出现了吹嘘屠杀印第安人的桥段。
如果说“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踩隐雷,那么奎因就是直接在雷点上蹦迪。我之前问过,为什么奎因系列作为世界知名的推理 IP,却一直红不起来。如今看来,这般先天性政治不正确也是导致奎因系列改编难度大的原因之一。
-
人物塑造一般,主角全程谜语人。
说实话,奎因的人物塑造真的很一般。包括主角在内,全员工具人,鲜少有读完一个故事后你还能记忆深刻的角色。
以及,或许是书中来自主角埃勒里·奎因的视角太少的原因,埃勒里·奎因几乎成了谜语人担当。这在《美国》里尤其明显,具体呈现为:我知道凶手是谁,但我就是不说;我不说,结果第二起杀人案发生了,我后悔,可我也不是故意的。
这给人的感觉非常微妙。侦探因为找不到凶手而导致二次行凶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侦探明明知道谁是凶手,却主动选择缄口不言而导致凶手逍遥法外有机会再次犯案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当然,书中对这番行为有所解释,可惜并不足以让我信服。